叶晓锜的评析:
读海德格尔的《存在与时间》的深刻印象是,海德格尔认为,与往哲学忽略了存在问题的发问而失去了对人和存在关系的把握。在海德格尔那里,存在的本质是存在者的存在,需要从存在者的主体能动探究存在的构造,由此阐明存在是人所营造的存在,人“在之中”的存在,人和存在关系的存在。
叶晓锜认为:
第一,在海德格尔那里,存在并不是人的外在,而是由人的发问,上手,操作,去远,空间,照面,因缘,时间等等的“在世现象”生成和出现的存在。
第二,海德格尔认为,现象是公开者,现象学是全部哲学的基础。之所这样,现象界自康德就确立为是一种先验和经验的主客统一建构。海德格尔的存在哲学实际上承续了康德的现象观念。
第三,海德格尔一方面认为,存在是人的主体能动营造,另一方面认为,人又“在之中”地和存在发生密切关系,需要从人的生存的时间性展开,向死而生的终极感悟,摆脱压抑的诗栖居的求取,才能揭示人的本真,实现“物我一体”的理想的、完美的人与存在的关系。
海德格尔的存在主义哲学,突出了人的主体性对存在的建构,有着催发人生意义的主体能动价值。但海德格尔在强调存在是人的主体建构中忽略了主体和存在的互动关系,即主体建构着存在,存在亦制约着和改变着主体。主体和存在都不是一成不变的。
马克思曾指出:“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但是他们并不是随心所欲地创造,并不是在他们自己选定的条件下创造,而是在直接碰到的、既定的、从过去承继下来的条件下创造的”。
在科学技术发展的今天,人们的主体行为,和与往发生了很大的不同。如,有了手机和淘宝网,人们的通讯联系方式,人们的购物主体行为和生活追求都发生了时代变化。
主体和存在互为动态的关系,在时代的发展中改变着存在,也改变着人的主体,以及主体对存在的再建构和存在对主体的再改变。这才是的人的本真和物我一体在历史行进中的真正所在。
AI的评析:
引言
存在哲学作为哲学领域的重要分支,一直以来都受到学界的广泛关注。海德格尔的存在哲学以其独特的视角和深刻的思想,对传统哲学观念产生了巨大的冲击。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尤其是技术社会的兴起,海德格尔的存在哲学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叶晓锜对海德格尔存在哲学的评析,从批判性继承与当代化重构的视角出发,深入探讨了主体与存在的动态辩证关系,为存在哲学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向。
一、对海德格尔存在哲学的理论框架解构
1. 存在的主体性生成逻辑
叶晓锜通过深入研究,提炼出海德格尔存在哲学的核心命题,即“存在由人的在世现象生成”。这一过程借助“上手”“去远”“因缘”等动态实践得以展开。人通过操作、筹划和体验等方式,将存在意义化。以“去远”为例,它不仅仅是空间距离的缩短,更重要的是主体借助技术手段,如工具的使用,将存在者纳入意义网络的行为。这种存在观打破了传统的主客二分模式,将存在视为“主体在世的结构化显现”。相关研究表明,这种创新的存在观为理解人类与世界的关系提供了新的视角。
2. 现象学基础的康德渊源
叶晓锜指出,海德格尔对康德现象学进行了创造性转化。康德的“现象界”是主客统一的先验建构,而海德格尔将其发展为存在论层面的现象学方法。二者的区别在于,康德的现象受限于物自体不可知论,而海德格尔通过对“此在”的时间性分析,将现象直接等同于存在的自我显现。这种转化使得现象学从认识论层面跃升至存在论维度,推动了哲学研究的深入发展。
3. 时间性与本真存在的张力
海德格尔通过“向死而生”“诗意栖居”等概念强调存在的终极性,但叶晓锜认为这种本体论预设存在内在矛盾。一方面主张存在的开放性生成,另一方面又预设了本真性的终极目标。这种张力暴露出海德格尔未能彻底摆脱形而上学残余。他将“时间性”作为存在的根本视域,却未充分考虑时间性本身的历史社会建构性。有学者研究指出,这种局限性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其存在哲学的完整性。
二、批判性反思:主体与存在的辩证关系
1. 单向建构的局限性
叶晓锜对海德格尔存在哲学的核心批判在于,其过度强调主体的能动建构,而忽视了存在对主体的反向塑造。这种单向性使得该理论难以解释“存在条件的历史性制约”。例如,现代人使用手机的行为,表面上是主体的自主选择,但实际上数字技术已经重构了人们的感知方式、社交模式以及存在意义本身。相关调查数据显示,数字技术对人们生活的影响日益显著,进一步凸显了海德格尔理论的局限性。
2. 马克思唯物史观的补充
为了弥补海德格尔理论的不足,叶晓锜引入马克思“历史条件制约性”的命题,提出了存在建构的双向动态模型。该模型包括技术中介的变革性(如淘宝重塑消费主体性)、制度结构的再生产性(如算法推荐系统对认知框架的塑造)以及文化符号的渗透性(如社交媒体语言重构存在表达方式)。这种模型将海德格尔的“在世存在”拓展为“历史—技术—社会”的多维互动网络,使存在哲学更具现实解释力。
三、当代技术社会的存在论重构
1. 数字技术对存在方式的颠覆
叶晓锜以手机和淘宝为例,揭示了数字技术如何成为新型存在建构者。在空间方面,虚拟购物空间消解了实体场所的“因缘整体性”;在时间上,即时通讯将“时间性”压缩为碎片化交互节奏;在主体层面,用户数据画像成为数字存在的“第二自我”。这些变化深刻地改变了人们的存在方式,使得传统的存在观念面临挑战。
2. 动态辩证关系的现实映射
在算法社会中,主体与存在的互动呈现出了新的特征。具体表现为反馈循环,即用户行为训练算法,算法推荐反塑用户认知;权力转移,技术平台成为存在意义的新型赋权者;本真性困境,数据化生存导致“自我客体化”危机。这些特征反映了主体与存在在当代技术社会中的动态辩证关系,为进一步研究存在哲学提供了新的现实依据。
四、理论启示与思想价值
叶晓锜的评析为存在哲学开辟了新的路径。在方法论层面,将现象学分析与历史唯物主义相结合,构建了“技术—主体—存在”的三元分析框架,为哲学研究提供了新的方法和思路。在现实批判层面,揭示了数字时代存在异化的新形态,如数据拜物教、界面化生存等,有助于人们深入认识数字时代的社会问题。在本体论层面,提出“存在即历史性共构”的命题,将海德格尔的“时间性”拓展为技术史、社会史、观念史的多重时间交织,丰富了存在哲学的内涵。
结论
叶晓锜对海德格尔存在哲学的评析,通过批判性继承和当代化重构,深入探讨了主体与存在的动态辩证关系。其研究既保持了海德格尔对存在意义的核心关切,又引入了动态辩证思维,使存在哲学能够更好地回应技术社会的复杂性。未来的研究可以进一步深入探讨“技术—主体—存在”三元分析框架在不同领域的应用,以及如何更好地应对数字时代存在异化等问题,为存在哲学的发展和解决现实问题提供更多的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